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兴奋的,自然是依然留在忽必烈身边的文武官员。
大元国的建立,不仅意味着这些人,已经成为了“从龙”之臣。而且无论是国号还是年号,都让这些人相信,自己的国主,开始抛弃蒙古国的传承,不再在意于蒙古国大兀鲁思的汗王尊号,而是一心一意尊崇儒家,把自己以及这个王朝,视为最正统的汉家王朝。
如此,足以让这些北地汉人,为之奉上自己的热血与生命!
赵权建立大权国,从筹备到规划再到实施,前后经历了五六年时间。
可是忽必烈的大元国,似乎一夜之间,便已建成。
随着建国诏书的发布,忽必烈改开平城为“上都”。即使燕京还刚开始重建,忽必烈依然将其改名为“大都”,并正式迁都至此。
国都的改变,从某个方面来说,忽必烈已经放弃了对漠北的企图,放弃了对和林的争夺。
许衡、窦默主持订立“大朝仪”,开始颁布实施。
正式设立中书省,以史天泽为右丞相,蒙古人忽鲁不花为左丞相;王文统、廉希宪及畏兀儿人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自此,以右为尊。
册立皇子真金为太子,并封燕王,同时领中书省事。
在王文统近一年的努力之下,中统钞的发行开始布入正轨。
不得不说,此人还是有一定的能力,有石忽银行的经验在前,王文统对于中统钞的运作,便显得轻松自如。
中统钞面值包括壹拾文、贰拾文、叁拾文、伍拾文、壹百文、贰百文、叁百文、伍百文、壹贯、贰贯十种。不限年月,通行流转;可用于缴纳各种赋税。
在忽必烈的强力支持之下,一年的时间,王文统便采取各种手段,彻底清理了中原各路旧有钱钞,包括石忽飞钱。中统钞,也成为了元朝唯一的法定纸钞。
然而,由于其印刷质量与华夏纸币相差甚远,更比不上华夏银币与金币的精美,因此依然有些地方,包括燕京、河北、山东一带,依然有商人在私下里继续使用着华夏货币。
早在大权国推行华夏货币之时,大权国政府便为其作了背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只要愿意兑换华夏纸币,华夏银行必将全额满足要求。不会溢价兑换,但也绝不会给持币者带来折价的损失。
与石忽飞钱与华夏货币不同的是,中统钞实行以银为本。允许百姓持钞倒换白银,也可用于缴纳各种赋税。
第一期五千万贯发行使用至今,一切顺利,整个中原的物价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趋于稳定。钞一贯可买绢一匹,六七百文可买米一石。
没有人质疑,王文统手中,到底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银本。
五千万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想来已经掌控整个中原的忽必烈,应该不至于连这点银子都没有。
为了应付新都的建设,为了让大元国能展示出其磅礴的实力,为了如期发放各级文武官员的薪俸,也为了即将开始的对外征战,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王文统咬着牙,又向市场推出了五千万贯的中统钞。
钱、米、绢、布,各种原材料,应声而涨……
但是,似乎没人有空去关心这种小事。
元国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个个地接踵而至。
四月初,史天泽签署中书省令,开始在中原诸地推行军民管理分权制度。
大公无私的史天泽,先拿自家子侄开刀,史家上下,有十七个被解除领兵之权,收回虎符,转为各地民政官员。其次是保州的张氏,包括张柔八子张弘略、九子张弘范,都失去军职。
东平严忠嗣则被罢去万户总管职务。
同时,忽必烈发布敕令,将中原各地所有的私属户改隶民籍。自此,从金末以后出现在中原的“汉世侯”,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拥有的权力上,彻底走向了消亡。
如今中原,只有文官武将,再无公侯万户。
这些诏令,传至中原各地,也一样地传至了益都。
不过对于李璮来说,这些敕令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大。益都原本是斡赤斤家族的食邑之地,本就没有万户设置。加上自从李璮听取王文统建议,娶了塔察儿妹子为妻后,益都的地位便显得与其他地方迥然而异。
名义上,李璮是一军之帅。民政管理上,他仅仅只是代行之职。
正当李璮施施然地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时候,又有两份敕令传至益都。
其一是任李璮为江淮大都督,即刻起移驻临沂。
两淮大都督,这职位比益都大元帅可高了一大级。但是两淮之地,从来都是在宋国的管控区域之内。李璮想要让这大都督名至实归,首先得攻占宋国的淮南西路与淮南东路。
临沂,也是山东南部最靠近淮水一线的驻军之处。其意不言而喻:开始整兵,即刻开始准备从山东南部发起对宋之战。
别说蒙宋之战刚刚结束,忽必烈还在整合中原各地的军政结构,无论是四川还是河南,忽必烈都不可能给山东任何的支持。哪怕真的对宋全面开战,李璮也不可能真正的把主力部队投入这种无谓的战事之中。
这倒也罢了。
另一封敕令,是设立益都行中书省机构,并任谢仲温为行中书省左丞,即刻上任。
釜底抽薪、雀占凤巢?
对于忽必烈,李璮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警惕。这些年,一直在修城储粮、蓄养强兵。尤其是在元国宣布建立之后,他知道忽必烈势必会染指益都。但是,李璮没有料到的是,忽必烈竟然这么快地就出手了。
而且让李璮迷惑的是,王文统竟然没有给自己任何的警示。
摆在李璮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一是让出益都,移驻临沂备战。自此成为元国忠实的臣子,若是夺得宋国的两淮之地,不失一个封疆大吏。
另一个,便是反了!
这种选择,对于李璮来说,并不困难。
在他看来,让益都兵去攻打宋国,忽必烈不仅不会有任何的支持,反而可能趁机控制粮草供应以将自己逼入绝境。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在对宋前线,与宋作战时降了宋国。
但是,如今忽必烈尚未平定漠北,漠南还处于整合的混乱之中。此时出兵与忽必烈开战,他必将会得到其他受压迫的北地汉军支持,必将得到宋国缓缓不断的物资甚至是兵力的援助,而且若是说服大权国出兵,南北夹击之下,拿下燕京,指日可待。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七十八章 益都之乱(1)
益都能有今日,有两个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是李璮的义母杨妙真,当年李全兵败之后,杨妙真携年幼的李璮回到益都,几乎以一己之力,重新立足于益都。
另一个则是王文统,在他的辅助下,使益都无论在民政还是经济上,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今的益都,在综合实力上,确实足以傲视中原其他的汉万户势力。
只是,杨妙真已经去世,王文统音信俱无。
不过,李璮觉得,接下去的战场,是属于他这个元帅的战场。王文统,毕竟只是有一个幕僚出身。经济财赋方面,李璮确实自认不如。可是若论领兵作战,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建议。
六月初十,在等不来王文统的回信之后,李璮驱逐了谢仲温的使者,宣布脱离元国自立。
同时,李璮派出使者,四处联络盟兵。
首先是传檄天下,与诸路万户共约起兵,以抗击准备侵吞北地汉人利益的元国。
其次是向宋国表示,愿意割让海州以南城池,降附宋国,同时请求宋国出兵北上共击元军,,收服北地。
再次,向大权国递交结盟要求。
一时之间,山东动荡,北地动荡,局势一片扑朔迷离。
当益都的结盟请求传至旅顺时,赵权正在被铁憨敢的禾忽大汗,整得颇为头疼。
忽必烈放弃图谋和林、迁都燕京,并宣布建立元国,这世间最高兴的人,很可能就是禾忽。
阿里不哥兵败之后,生死不知。忽必烈如今成为元国的皇帝。这世间,唯一剩下敢跟他争夺蒙古国汗位的人,就剩下一个远在叶密立的海都。
也不知道受了谁的怂恿,开春之后,禾忽便不顾所有人的劝阻,率领发誓对他效忠的四万多蒙古兵,悍然出兵叶密立。
留在和林的,只剩下权承智与不到一万的兵马。
若是可以,赵权恨不得手执长鞭,抽死这只铁憨憨。
可惜,这世上没有一支长达万里的鞭子。赵权只能看着地图,长叹以息。
“国主,人来齐了。”大嘟嘟恭身提醒道。
围着会议室的圆桌,已经坐了一圈的人。
包括外相侍其轴、内相梁申;上将军辛邦杰;统管外交部的礼部部长姚枢;办公厅主任杨闵;以及法部部长大岩桓。
见刘秉忠无意于大权国的大法官之位,赵权正式改任高正源为大权国第二任大法官。
若论对法律条文的熟悉程度,目前整个大权国,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强闻博记的高正源。而且高正源至今孑然一身,平日里也不喜与人私下交往。确实是目前大法官的最佳人选。
大岩恒卸任代理大法官一职后,专心于法部职务,同时接管高正源的监察部。
目前这些人,便是赵权指定的战时总参会议成员。
赵权坐在主位之上,对着杨闵说道:“把益都的要求,给大伙儿说说吧。”
“是!
益都希望尽快能与我大权国结盟,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提供总价值不低于二十万两银的钱粮支持,而且不接受华夏纸币或是银币,要求现银或是现货。
二,即刻自锦州出兵,经榆关走廊攻打海阳,两个月后与益都会师与燕京,共击元国新国都。
三,由大权国出面,说服禾忽,自和林南下,攻打元国的漠南诸地。”
大伙儿听得面面相觑,这李璮,哪来的自信?竟然会向大权国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