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法长久驻军,同样是因为会对财政造成严重负担。
说到底,草原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现在正德帝再次领兵出征,目的自然是去扫荡,这也是一种策略,但是用处真的不大。
就算朱厚照能将草原部落剿的一个不剩又能怎么样,用不了几年,更北面或者其它地方的蛮夷就会进入草原形成新的部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好可以形容草原的现状。
难不成让大明有事没事就去草原清剿?
都不够烦人钱。
不过现在皇帝已经发问,群臣自然也得热议,否则岂不是不给皇帝面子。
朱厚炜端坐于上,他其实不喜欢在大殿上议事,更不喜欢经筳,毕竟是皇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有天子仪态,坐姿不雅都能被言官逮着机会弹弹弹……
他更喜欢御书房谈事,可以随意些,也能轻松些。
不过有些事是必须要在朝会上说的,比如草原大政,这事私下可以讨论,但最后还是要在朝会上公开,否则还要这么多朝臣干啥?
而朝臣也会觉得自己被轻视,既然什么都不和他们说,那皇帝就只有一个内阁好了。
正德皇帝不为群臣所喜的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此,他整日里躲在豹房里面,接见的也只有内阁辅臣和有数的几个重臣,寻常的朝臣几乎都快忘了皇帝长什么样了……
其实真要说起来,草原政策他心里面早有了几套对策,毕竟后世有相当多的对策可以借鉴。
后世咋说来着,在枪杆子和绝对的威慑之下,草原人民也变的能歌善舞了。
也就是说,想要绝了草原之患,那么让草原民族绝了和中原王朝对抗之心,让他们知道南侵是找死,那么自然也就天下太平。
但是朱厚炜自己否定了这一打算,因为军工,大明可以发展,草原也可以,世界各族都可以,他可以保证在嘉靖朝拥有绝对的武力压制,可万一后世要是出了不肖子孙呢……
第330章 底气
朝堂之上吵吵嚷嚷,热闹的就跟菜市场没什么两样,说什么的都有,不过九成五的意见还是没有脱离思想的禁锢。
对于儒家大臣来说,你让他们做学问没问题,让他们治理天下,大多也能胜任,让他们风花雪月更是个中高手。
但是僵化的思维模式,导致儒家读书人考虑问题,很难去看清事物的本质然后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对于儒家来说,也不需要这么麻烦,他们只要能愚民,能忽悠皇帝,能在官场屹立不倒,就足够了。
草原问题,延续了几千年,历朝历代,名臣辈出的时候都没能解决掉,凭什么觉得现在的朝廷就能彻底根治。
“草原上的牧民是杀不完的。”兵部侍郎钱睿叹息道:“战王领军出关,试图一举将草原牧民尽数捕杀或者俘虏入关,且不说能不能真的绝灭草原,就算能,以后呢?
刚才几位大人说了,驻军于草原,要不了几年就会兵备松弛,甚至我大明的兵最后都成了牧民……
因此长期驻军于草原,说起来简单,可实际上根本不现实,还有就是筑城,草原地广人稀,想要在这般辽阔的疆域上筑城,要筑几座?
就算筑城,草原不事农耕,若是光驻军,那么粮食辎重全都有赖中原支撑,每年耗费的银子不会低于一千万两,银子何来……”
等到钱睿一番分析说完,朱厚炜开口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之大患,不解决掉他们,我大明身边就如同一直潜伏着一头随时都能恢复雄风的猛虎。
杀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算杀的再狠,过不了几十年,还是会有新的强大部族诞生,生生不息,恶性循环……
想要彻底解决草原边患,实行一种办法很显然并不可行,所以得要数管齐下。
而在这之前,朕想问问列位臣工,草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原之患,为何草原一旦诞生出强大的部族,就必然会南下寇边!”
杨一清肃然道:“回禀陛下,草原苦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一旦遇到天灾,牧民更是会损失惨重,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他们便只能觊觎中原,用抢掠的方式来为自己续命。
另外,游牧民族本身就嗜杀,他们将狼当做自己的图腾,骨子里面也充斥着狼性,他们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各部族之间才会接连不断的攻伐,直至完成一统,诞生出一个全新的强大的部族。”
朱厚炜笑道:“杨爱卿说的这些倒也中肯,所以在朕看来,想要消除边患就要从这两点出手,第一是要让草原的百姓有生路,而不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劫掠。
只要草原上的百姓有了生路,他们也就无需抱团取暖,为了形成强大战力而相互攻伐。
其二,要不断削弱草原部族力量,至少也要让他们无法形成一个大的部落,从而有实力而滋生出野心。
诸位臣工刚才说的那些,朕听的分明,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此无需多言。
朕的对策也算是集思广益,其一,筑城!
在草原上筑造城池不算难事,难的还是如何养城,城池存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为了防御,更不仅仅只是要驻军,而是如何将之合理利用,让草原百姓对各城产生依赖,甚至将之视之为圣地。
草原上最富裕的资源是牲畜,最缺乏的资源是粮食、果蔬乃至生铁等等。
如果朕允许草原城池自由贸易,让城池里面有充足的粮食和蔬果供应,那么会如何?”
杨一清皱眉问道:“陛下打算在何处筑城,如何保证粮食供应?要知道南方的粮食输送到北方,这一路上的靡费甚巨,更不用说运往草原,只怕十石粮食从京城出发,运送到草原城池之后,恐怕最后剩下来的已经不足两石,商贾逐利,如何会做亏本买卖,那么为了保证利润,他们一定会大幅度提升粮价,时间短还可以,时间长了,牧民是否会不满,甚至无力购买?”
一番话说的满朝大臣纷纷点头应和,在他们看来,皇帝的想法实在是有那么点太过于想当然了。
朱厚炜淡笑道:“朕打算在草原上建造城池十座!每座城池内驻军三千,派遣流官治理牧民民政,至于如何保证粮食供应,这个朕自有办法,而且粮价朕会限定。
诸位臣工也无需担心,限定了粮价,就没有商人会愿意和草原做生意,相反,朕会让他们有利可图,进而趋之若鹜。”
众臣自是不信,不过天子在金殿上如此堂而皇之的说了,他们也不好反驳,就全当个笑话来听了。
朱厚炜当然不是在空口说白话,他的底气就是蒸汽机!
蒸汽机已经被成功研发,存在的难题或者说瑕疵一两年内就会被攻克,届时向草原各城铺设铁轨,一次性转运数十上百万斤粮食轻而易举。
当然,这需要时间,不过筑造城池本身也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朱厚照已经用他手里的战刀给他赢过来了。
不过现在和群臣说这些无异于天方夜谭,朱厚炜也懒得废这口水。
“翟爱卿。”
翟銮应声而出。
“草原筑城的事,朕便交给工部去办,选址何处,如何筑造,朕会派几十个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给你,至于筑城的银子从户部支取,不得征发徭役。”
杨一清眼前一黑,险些晕过去……
户部出银子筑城?
还不能征徭役?
这得花多少银子?简直难以想象!
嘉靖帝还真是想一出是一出,他有考虑过户部的承受能力?
户部现在确实不差钱,有每年盐政的五百万两,有收的土地税和人头税差不多也有四五百万两,再加上今年征收的商税,保守估计,户部每年的进账至少超过两千万两!
可以说有明一朝,户部就没他么这么富裕过,以前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现在呢?
户部能有什么支出?
大头军费已经被皇帝包圆了,剩下的大头无非就是官员的俸禄!
就算嘉靖帝大幅度提升了官员俸禄,可算起来,每年的俸禄支出也就五百万两罢了!
第331章 本份
皇帝的话已经出口,至少在这金殿之上断无收回的道理,杨一清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据理力争,更何况他还未必多有理,不过让户部这么干干脆脆的拿银子,那也是不可能的,只待朝会结束之后再议不晚。
与杨一清满肚子的郁闷不同,此时金殿上最高兴的当属翟銮。
他是内阁辅臣不假,然而地位不高,属于无足轻重的存在,他最主要的职责还是兼任的工部尚书。
然而嘉靖朝那么多大工程,工部却连汤水都没喝到,身为工部尚书,翟銮的压力可见有多大。
现在好了,天子直接将草原筑城,而且一筑就是十座这样的超级大工程交给了工部,多了不敢说,三年内工部都不愁没事可干!
如此一来,他这个工部尚书也算是给下属一个满意的交代了。
至于如何在草原筑城,会有哪些困难,不得使用徭役的前提下,如何征发匠工,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还轮不到他这个工部尚书来操心。
筑城、通车、贸易、流官、震慑、削弱草原部族力量,这些手段就是朱厚炜对付草原的一系列手段。
只要完全按照他的设想去办成这些事,朱厚炜完全不相信,草原还能翻的起什么大浪。
草原的事拿在大朝上面来说,无非就是给满朝官员通个气,真正要谈还是得去御书房,和几位重臣谈妥了,再由他们去实施,这才是如今大明政治的现状。
大朝结束后,超过九成的官员离开金殿,各自回衙门办公,留下来准备继续骚扰皇帝的除了内阁六位辅臣外,还有吏部尚书谢迁,兵部尚书王琼,一共八个。
王琼是真的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