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兆府的法曹府史承办案件的审查和受理。
有人要告状、打官司,只要是在京兆府受理范围内的,则先由法曹府史负责受理,并进行初步审查,检查诉状内容和案件事实,无失则把案件移送判官鞫问,这个判官就是京兆府法曹参军事。
法曹参军事会根据诉状所告内容在进一步查清事实,并依法判断,将判断结果请示通判官京兆少尹参议和审核。
京兆少尹进一步审议案件是否清楚,评议法律的适用是否正确,如果法曹参军事判断无误则呈请长官京兆尹决断。
如果发现判断不当,则以法正之,重拟判并呈请长官决断。
长官复议,如无失则决断,若有疑则亲审或责令相差承办审重审。
而京兆府还有勾检官,由主簿和录事行使勾检职能。
秦琅这个京兆少尹就是京兆府四等官制里的通判官,责掌通判列曹,不仅仅是司法诉讼案件里负责通判,在整个京兆府管理的事务上,他都是通判官。
京兆府六曹是分管功法户仓兵等相关事务的,但相关事务办事最后都还是要到他这里来审核,他审核完再交由京兆尹最后审核。
所以说唐朝官府机构运行,其实还是很严谨的,不仅有四等官制,主官通判官判官主典,还有专门的勾检官制,由主簿、录事负责勾检,录事负责勾,主簿是检。
勾检是监管检查和审计勾稽。
一个相当完整的办事流程。
办事的时候,都要四级连署。四等官一级一级的签署,除了签名,还要签署意见和日期。
比如秦琅做为京兆少尹,他在公上就要签依判,而判官是谘,主典为检请。
事情办慢了和办错了,都有勾检官负责纠出,四等官都要负法律责任的,甚至是连带责任。
按这套制度,京兆少尹绝对是个累人的差事。
想如现在这样闲云野鹤不可能的,得天天去衙门办公,毕竟京兆府的事务,他都要在上面署名呢,光署名也不行,你还得认真审核啊,若是随便签名,出错了,可是得承担严重后果的。
尤其若是判官出错,他这个通判官没发现并将之指出,报到主官那里被发现,那么他就要担首责。
当崇贤馆学士多好啊,挂名的翰林学士承旨也非常潇洒啊,为何要让他做京兆少尹?
京师这么复杂,这父母官可不好当啊。
一想到整天得签名,还得负责,秦琅就很不高兴。
廷议结束,大佬们都起身离开,秦琅请求留下单独奏对。
这引的魏征马上扭头又开始喷秦琅,在魏征看来,臣子不应当私下与皇帝奏对,因为这可能夹带私货。就算是宰相,也起码得是在廷议上当众发表意见。
你不能公开一套,背后一套,得大家相互监督。
这种想法当然也是好的,免的有人进谗言嘛。
可问题是,李世民都是那种能搞出密折制度的人了,他岂会放过私下奏对的机会?
这种事,对他肯定是有好处的。
秦琅留下了。
魏征骂骂咧咧的出去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相视一眼,都在猜测秦三郎又要跟皇帝私下谈什么东西。
长孙无忌则有些哀怨。
他被从左仆射位置上罢相,才当了一百来天的首相,比秦琅好一点点而已,挂个虚衔好久了。
结果今天被任命为京兆尹,他才不愿意当这个官呢,京兆尹能跟宰相比吗?
而现在京兆少尹又单独留下跟皇帝谈话,皇帝为什么不让他也留下呢?
他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啊!
“你有什么事要单独奏对?”李世民问。
秦琅开门见山。
“臣现在身兼多职,又要辅佐太子殿下,这京兆少尹不是个闲职,京兆府事务繁杂,京兆少尹做为通判官比京兆尹还要忙碌,臣实在是无法担任此职。”
李世民沉默。
“你难道还想天天现在这样东逛西逛?”
“臣也一直在为朝廷谋划正事的啊。”秦琅赶紧道。
“朕刚刚任你为少尹,总不能出尔反尔吧?”
“臣倒有一个解决之策,陛下可以以京兆事务繁杂为由,增设一名少尹。”
“你倒是打的好主意!”李世民笑骂道。本来让他做少尹,一是看重他能力,二是也想让他认真做点事,再者也让承乾跟着一起学习,谁知道这家伙懒散的很。
“我让温大雅兼任京兆少尹,你呢少尹也兼着,不过主要负责协助承乾听讼。”李世民倒是很痛快,痛快的秦琅都有些意外。
出了宫门,却见到承乾居然在等他。
秦琅骑上马,跟承乾往平康坊去,路上简单的把情况说了。
“我讨厌这差事。”承乾皱眉,并没觉得皇帝让他听讼是对他的认可和帮助。
秦琅笑笑,“我也讨厌!”
第330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中秋节还没过,可天却一天冷似一天。
秦琼从灵武寄信回来说,河套下雪了,不止是丰州下雪了,灵武居然也下了雪。这才八月啊,居然大雪纷飞。
这场雪下的太让人措手不及了,先前已经打了几场霜,庄稼冻死,结果雪又来,灵武地里庄稼算是差不多毁了。
京城没下雪,可霜一场接一场,每天早上起来,地面屋顶都是白茫茫一片,地冻的坚硬。
秦琅也不得不披上了来自鲜卑山里来的貂皮熊皮。
呵气成冰。
“这天怎么这么冷!”
承乾鼻子冻的通红,都流鼻涕了。
严重气候反常。
地里庄稼都冻死了,麦子还没完全长饱满成熟,豆子也还有些瘪,可现在全死了。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霜灾,百姓欲哭无泪,本以为今秋又将是个丰年,谁知道这再有个把月就能收获了,却出现这样的天灾。
秦琅接到各个庄子上的报告,都说今年关中的庄子里庄稼已经死了,只能提前收割。
减产起码三成,而且这些提前收割的粮食,质量差,难以保存。
秦琅让庄子开始在晴天收割,收下来晒干保存。
能收点总比没的收要强,缺粮的时候,总还能充饥管饱的,只是可惜今年的汗水了。
“天太冷了,百姓的日子难过了。”
吃过早饭,秦琅带着承乾先去了长乐坡边的庄子,养殖场里,鸡鸭棚里已经提前开始烧火取暖,但依然还是有不少鸡被这突然的降温冻死许多。
猪栏里也添加了麦草。
“庄子上马上开始垒火炕,要保证咱们庄子上每个人晚上都有火炕睡,都能取暖。”
火炕更暖和,也更省柴,而关中地区,因为人口多,所以用柴其实向来也是一个大问题,比如长安城里,柴的消耗就大,可柴这东西运输起来又不易,都说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米,超过百里贩柴就没钱赚了,运输成本太高。
而长安又处关中平原,人口众多,导致柴消耗大,价格也高,靠买柴过日子的百姓,柴火是一大笔开支成本。
这甚至还导致了关中植被的迅速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重。
朝廷有专门的钩盾署,在司农寺下,就是专门负责柴薪木炭供给宫廷和官衙、百官的。
“全垒上炕,开支要增加不少咧。”
“那也不能让人冻着。不烧炕,这天气抗不住,要把人冻坏了。”
秦琅家现在有不少庄子,这些庄园既种植麦稻庄稼,也发展鸡鸭猪羊的养殖,甚至搞一些手工作业加工,所以人口不少,今年从北方弄来了许多北地奴。
人多消耗大,但也没办法。
看着庄子上食堂里吃饭时冻的缩头夹颈的庄丁们,秦琅要求庄头赶紧改善。
“你看这些人还穿着这么单薄,得给他们发冬衣,要厚。还有他们的鞋子,也得是保暖的,另外晚上盖的被子垫背这些,都要备齐。”
庄头赶紧点头,“今年冷的太早了,有些措手不及。”
在庄头看来,这些奴隶可都很宝贵的,冻死一个可就得损失几万钱,大多是今年刚送来的,现在冻死了,真是本都没捞回来。
“食堂里以后吃饭时多烧几炉火取暖,看把大家冻的。”
秦家庄子上的情况还好,毕竟秦琅是个以人为本的人,他又不是那种舍不得花钱的人,所以现在庄子上拿出钱来,紧急开始修火炕买柴火,采买布料丝绵置办冬装冬被来。
但是旁边那些自由的百姓们,反倒没秦家庄丁们日子这么好过幸福了。
许多孩子居然还打着赤脚,穿着单衣,冻的脸青紫,鼻涕流老长,甚至手脚都长出许多冻疮来了。
日子刚有点起色,吃了几顿干的,结果又逢此大灾。
百姓们很绝望。
在秦琅去走访附近村民的时候,不少村民甚至提出要把田卖给秦琅,然后当客户,给秦家做佃户庄丁。
甚至有更干脆果决的,提出直接给秦家当部曲或是奴仆,这样一来,既不用承担税赋,更不用自己苦熬了。
因为他们居住在旁边,看到的是秦家庄丁佃户甚至是那些奴仆们的日子过的都不错,顿顿吃干的不说,经常还能开下荤,而现在天冷了,秦家又在给他们垒炕赶制冬衣采买薪炭。
相比起来,他们这些大唐的良民百姓们,反倒跟个可怜的奴隶一样了。
人家秦家的奴隶还有主人管,他们却无人管。
面对大家自卖为奴的请求,秦琅肯定不能答应,虽然说这本来你情我愿是好事,但这种事做不得。
“得想办法帮帮大家!”
承乾也是表情沉重,“怎么帮呢?这么多的百姓!”
“靠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还是得由朝廷出面。”
承乾愿意拿钱出来救助灾民,但秦琅认为这不是最佳办法。
饭要一口口吃,事一件件做。
秦琅向朝廷上奏灾情严重同时,也开始动用东宫和秦家的力量救助灾民。
东宫名下的嘉德钱庄和嘉德典当都开始向灾民提供一笔特别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