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笠不奢求自己学贯古今,只求达到郡学学生的水平,平日里和人打交道,好歹听得懂对方借古喻今时,到底是夸自己还是骂自己。
那么,五经之中,记事的春秋、记言的尚书,就是不错的读物。
李笠打算平日里看书以作消遣,调剂一下心情,否则整天想着赚钱会走火入魔的。
然而他的闲暇时间有限,考虑到关公春秋不离手,夜下挑灯看书逼格满满,于是李笠决定读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经,指的是儒家典籍,春秋由孔子编修而成,以鲁国史料为基准,记录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两万余字却记录了将近三百年历史,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而解释“经”的著作,名为“传”。
李笠从刘德才那里知道,对春秋进行解释、补充的书,传世有三传,称为“春秋三传”。
即左丘明所著左传,公羊氏所著公羊传,谷穀梁氏所著谷梁传,三传注释春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其中左传偏向历史人物事件,且内容极为丰富,可以当做故事书来看,以常人的接受程度而言,左传是最“友好”的。
但是,三传同样有些晦涩难懂,还得需要传之注释,才能读懂三传,进而读懂春秋。
晋时杜预注左传,汉时何休注公羊传,晋时范宁注谷梁传,其著作,当然也得买。
买了还不行,不通“古文”的李笠,未必看得懂这些著作,所以有不懂的地方,得请人来讲解。
一部春秋,想要读懂,要买许多书,还得请人讲解,为此还得脱产专门学习。
由此可以见,学知识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有多困难。
许多人为了一日两餐而奔波,根本就没有时间脱产学知识,更别说攒钱买书、请先生。
李笠正感慨间,有一人背着布囊匆匆而来,似乎是这家书肆的抄手,带着抄好的书籍来交付。
伙计清点着年轻人送来的书籍,随后拿出一卷,笑着对李笠说:“郎君要的书缺货,现在刚好送到。”
李笠借过书,展开看了看,发现字体清秀,看起来很顺眼,不由得看了看那年轻人。
其人样貌平平,身材一般,略高,方脸、大鼻子,大概二十来岁年纪,眼睛微眯,似乎是因为用眼过度,有些近视所致。
抄手为了赶工,必然夜里挑灯抄书,蜡烛很贵用不起,只能用油灯,然而油灯的光照较差,长期这样看书、写字的话容易损伤视力。
公廨里的文吏因为“案牍劳形”,也多有这种眯眼看人的毛病,比如李笠的世叔刘德才,就是如此。
年轻人见李笠看着自己,笑了笑,点点头,和掌柜结算之后,便掉头离开。
。。。。。。
清晨,国子学门前,不断有牛车在门前停下,随行僮仆把小梯搭好,车内走下衣着儒雅的青少年,翩翩然走进大门。
牛车随后向前走,后续又有牛车上前,在国子学门前“下客”。
各家车夫停好牛车后,要和僮仆一起等候自家郎君出来,因为出来得早,所以他们大多没来得及吃朝食。
街道另一头的街口,就有摊贩摆着食摊,于是许多人走向食摊,购买朝食。
准备混入国子学长见识的李笠,此时如寻常学子般打扮,带着两个随从,徒步走向国子学,打算吃过朝食再进去。
原本此事由随从代劳即可,但他口味有些叼,懒得吩咐那么多,索性自己去买,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来挑挑选选。
这个时代的平民饮食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夕食,如果朝食吃不饱,很容易饿肚子,李笠的饭量大,当然要买足额的早餐。
他喜欢吃裹蒸,这是一种蒸食,类似于后世小粽子,正好有食摊卖。
来到裹蒸摊前,却见中年摊主忙碌着,旁边搭手的小工,李笠居然认得:却是昨日在书肆买书时,碰到的那个年轻人。
“这么早。”李笠打招呼。
他是外地人,所以口音独特,对方很快认出了李笠,笑着点点头:“裹蒸不错的,要几个?”
“有何口味?我要桃仁馅的。”李笠看着上层蒸笼里仅剩的一个裹蒸,只觉食欲大开。
“有,三文一个,要几个?”
李笠目测裹蒸的分量,伸出右手,摊开:“我要五个,还有么。”
“好嘞!桃仁裹蒸五个!十五文!”年轻人应道,打开蒸笼,露出里面热腾腾的裹蒸。
李笠掏钱,等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裹蒸时,问对方:“足下常在此帮忙?”
“嗨,只是今日而已,摊主是我邻居,今日缺个帮手,我便帮帮忙。”年轻人爽快的回答。
见李笠的打扮,似乎是学子,便说:“今日策试,郎君可得加把劲。”
“承你吉言,可惜,我是来旁听的。”
“听郎君口音,江州人?”
“正是,不知足下?”
“我本地人。”
李笠见对方颇为健谈,便说:“佣书不易,夜里挑灯抄写,容易伤眼,足下可得注意些。”
“嗨,为了生计,顾不得那么多郎君拿好。”年轻人将裹蒸递给李笠,李笠放下钱,接了裹蒸,走回到一旁吃起来。
他来建康的时间比较合适,正好碰上国子学举行策试又名射策,国子学春天二三月“招生”,当年冬十月便举行考试。
也就是说,国子学生在国子学内只需要学习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参加策试。
成绩合格,便能入仕。
李笠想见识一下考试盛况,哪怕只是在考场外旁观,能够和其他学子聊聊天,也是长见识的机会。
吃完裹蒸,交代随从几句,往国子学大门走去。
再经过食摊时,却见旁边过来一人,对那忙碌的年轻人低声还说:“哎哟,你还在磨蹭什么,快走,不然来不及了!”
“好嘞。”年轻人和摊主低声说了几句,放下手中的活,跟着那往一边街道跑去。
李笠看看方向,好像那边是国子学的侧门,心里觉得好奇:你不光佣书、摆摊,原来笔趣岛 也在国子学打工的?
或者,也是学子?
国子学里的学生,要么是官宦子弟,要么是士族子弟,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寒族子弟,至于平民,好像没有。
李笠觉得,这位年轻人在路边摆摊,而且还是在国子学附近摆摊,恐怕不会是学子,否则太“有辱斯文”了。
一边想,一边走,随着三五成群的学子走向国子学,因为衣着得体,看上去和其他学子无异,所以并未引起门吏注意。
国子学允许旁听,所以平日进出国子学的人不少,李笠成功混了进去,很快就来到了考场外。
李笠看着戒备森严的考场大门,以及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的年轻人,有些期待:即便是看热闹的人,其中恐怕有来头的也不少,说不定今日有奇遇?
第五十二章 是你?
策试正在进行中,李笠在场外听人聊天,因为大伙说话都带着口音,所以他勉强听得懂一些,却听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又不好问,生怕穿帮,如此一来,他和旁人就没有交流,所谓的“奇遇”自然不可能发生。
索性就这么旁听,然后琢磨事情。
策试,又名射策,经学策试取官的制度,据说汉时就有了,但那时的策试门槛很高,考试资格很难获得,所以并不算是科举的雏形。
不过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只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大行其道,做官靠投胎,策试取官这种靠考试当官的制度愈发边缘化。
当今天子受禅建梁后,设立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算是把被九品中正制牢牢把持的入仕途径,撬开了些许小口。
让寒族子弟有机会靠着读书、考试入仕,哪怕这机会依旧渺茫。
当然,寒族指的是小地主,一般的平民,是没资格称为寒族的。
之所以说机会依旧渺茫,是因为读书本来就不容易,首先要能买到书,然后有能力去官学、私学读书,一读就得读个数年、十余年。
寻常人家哪有如此财力,供一个男丁长期脱产读书?
所以,寒族子弟才有这个时间和资金读书,但是,能入国子学读书的人依旧是少数。
寒族学子,只能靠着在郡学、州学读书时多结交人脉,然后尽可能参加州郡县长官举办的游宴,多在官宦露脸,争取展示才华,得伯乐赏识。
亦或是游走于公卿门下,期望哪一天得贵人看中,加以任用,然后入仕。
眼前这些学子,就是在借助各种机会交际,尽可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将来入仕增加微弱的希望。
而李笠,想着想着思路扩散,又开始想如何发财:书和纸张,也有商机。
其一,印刷术:制作水力印刷机,用活字印刷术大批量印刷书籍,用作弊一样的出版能力,压垮天下所有书商。
其二,造纸术:改进造纸工艺,降低成本、提升产量,那么卖纸都能赚大钱。
造纸术已经不断改进,让这个时代的纸价,比起汉魏时低了不少,所以从晋宋之际起,公的材质,纸张渐渐全面取代竹简。
但纸还是贵,所以若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纸成本、提升造纸产量,做出来的纸必然供不应求。
纸张的种类可以很多,不仅是书籍、画画用纸,上坟烧的纸钱,窗户纸,装饰剪纸,甚至还有擦手、擦汗的纸巾,以及厕纸。
要知道,这年头上厕所用的都是厕筹木棍、竹棍来“清洁”,奢侈的做法是用布帛,很少有人用纸,因为一般的纸擦不干净。
而各级官府,对于公用纸的需求很大,少府寺就有纸署,负责造纸以供应宫中所需。
所以,造纸术和印刷术,真的很重要。
这念头让李笠有些小激动,不过很快便冷静下来。
造纸是一门技术,他没从业经历,所以无法“改良”造纸术。
印刷业倒是听人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