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询却有些心急,因为他根据李笠提供的数据大概算了一下,若按现在的情形,两淮地区要存够收复河南的“御驾亲征”所需粮食,得花上五六年。
这是因为河南地区地势开阔,无险可守,所以官军收复河南前后,必然会和齐军反复交战,持续数年。
这数年时间,河南州郡可能会因为战事导致粮食产量大降,所以官军需要两淮粮食支持,这就需要提前存储大量粮食。
对于萧询来说,此次北伐,他亲眼目睹了官军将士的骁勇善战,又亲历了大将军运筹帷幄的从容不迫,所以明白如今他完成自己雄心壮志的唯一问题,就是粮食不够。
雄心壮志是什么?那就是统一天下,还都洛阳,结束南北对峙的数百年乱世。
这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雄心壮志,而他,御驾亲征,收复了丢失百年的青州地区,信心大增的同时,内心躁动不已。
萧询还未成年,而朝廷距离全复河南已经不远。
那么,只要从现在开始励精图治,如大将军所言,十年生育,十年教训,他到了而立之年,或许就能点起数十万大军,平定天下。
这不是不可能,高祖即位之初,天监四年就发动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北伐,当时北国震动,淮北乃至河南易主指日可待。
结果因为用人失当,导致全军溃败。
萧询听大将军分析,若当时,英明神武的高祖御驾亲征,肯定能拿下淮北乃至河南。
问题是国家新定,高祖必须坐镇建康,稳定人心,无暇分身。
结果挂帅出征的宗室无能,导致大好时机被浪费了。
现在,不一样了,淮北已在朝廷控制之下,如今青州地区也已经收复,只需扛过冬天齐军的攻势,到了来年,大局定矣。
此次他御驾亲征,多有两淮豪族率领子弟、乡民踊跃参军助战,可见两淮人心可用,限制官军更进一步的障碍,无非是粮食问题。
所以,他为了给官军节省粮食,中途返回,不能再接再厉。
而按着大将军的介绍,接下来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粮食、兵员不足的问题。
那么,只要,只要
“大将军,朕、朕”萧询说着说着,支支吾吾,李笠微微一笑:“陛下请明示。”
萧询瞥了一眼太后,低下头,纠结片刻,抬起头对李笠说:“朕、朕不想回建康,想驻跸寒山,为、为、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此言一出,太后眼睛瞪大,周围官员则是一脸震惊:驻跸寒山?这要出大事了!!
另一边,有幸伴驾的两淮官员及贤达人士,听得皇帝亲口说出的话,心中狂喜。
阿弥陀佛,佛祖保佑啊!
我们出人出力出钱粮,资助官军北伐,跟着皇帝御驾亲征,小心伺候,总算是哄得皇帝兴致勃勃,不想回建康了!
他们的目光随后聚集在李笠身上,两眼满是期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大将军!
此前,按大将军身边人传递的消息,此次御驾亲征,没那么简单,大伙一定要尽力表现,以便大将军为两淮争取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机会是什么?没有明说,但许多人都满怀期待的等着。
现在,他们明白了这机会是什么了!
“陛下想要驻跸寒山,厉兵秣马,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李笠问,萧询点点头,他没和母亲说,没经母亲同意,就直接把心中所想说出来,心中惴惴,但却又充满期盼。
期盼李笠的赞同,并为他实现这一设想。
“陛下,此事干系重大,可得回建康,先到太庙,将北伐大捷的消息,告慰列祖列宗,让先帝们,为陛下的战绩感到骄傲。”
李笠缓缓说着,仿佛在遛一条上钩的大鱼,虽然很想将其钓上来,却不急着提竿,而是在消耗对方的力气。
等了半年,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之后,可召集宰辅议事,商议陛下驻跸两淮以便筹备北伐一事。”
萧询听了前面一段,觉得大将军说得对,他该回建康,到太庙将好消息告诉列祖列宗。
让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为自己感到骄傲。
可一听到后面,便犯了难,脱口而出:“他们不会答应的,朕不回去,就在这里,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太后听了儿子这孩子气十足的话,惊得面色一变:胡闹!如此胡闹,是要闹出大事的啊!
陪伴左右的官员们,听得皇帝如此说,已经吓得面色惨白:赌气滞留寒山不回去,这也太儿戏了!
他们在现场,知道是皇帝耍小孩子脾气,不想回建康,所以知道大将军是无辜的。
可一旦皇帝真的滞留寒山不回去,建康的官员们,还有各地出镇的藩王,以及牧守们,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怎么想?
只会认为是大将军及徐州官员挟持皇帝和太后,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此一来,天下可就要大乱了!!
李笠赶在太后开口前,向皇帝表达意见:“陛下觉得,驻跸寒山,是为了江山社稷?”
“嗯!”萧询用力点头,他第一次自作主张,摆脱母亲,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大将军了。
“陛下既是光明磊落之心,须行光明磊落之事,何必授人以柄,反倒显得心虚?”
萧询听不懂,愣住了。
“陛下,兵法有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阵),此治变者也,”
“陛下一心为国,行事正大光明,微臣不才,请为陛下马前卒,竖正正之旗,列堂堂之阵,为陛下排除艰难险阻。”
“真的吗!太好了!”萧询大喜,而太后和伴驾的京官们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回建康就好,到时候,自有人来劝。
如此大事,可不能儿戏。
“陛下放心,微臣”李笠说着说着,看向一旁,看向那些伴驾的两淮官员以及贤达人士。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家伙赶紧拔刀,跟我冲啊!
李笠继续说:“微臣等,定会为陛下排忧解难!”
大将军表态了,两淮的官员及贤达们只觉心跳加速,赶紧跟进:“陛下!微臣/下官/草民,愿为陛下排忧解难!”
第一百零六章 图穷匕见
清晨,一列队伍向台城行进,这是录尚书事、江夏王的队伍,当中一辆牛车上,江夏王萧大款看着手中公文,眉头紧锁。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收复青州地区,随后,官军与齐军展开激战,一直持续到现在。
新年伊始,天气开始回暖,黄河河面冰层开始消融,官军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齐军的攻势就会黄河解冻而减弱。
如此一来,朝廷就稳稳控制青州地区了。
但萧大款关注的不是这件事。
今日大朝,皇帝要和百官商议驻跸淮北徐州寒山一事,此事之前就已经放出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在京官员纷纷上表劝阻,随后,出镇藩王以及各地牧守也纷纷上表,恳请皇帝以大局为重,打消“驻跸寒山”的念头。
说辞大同小异,主要一点,就是此举会大幅增加朝廷开支,而朝廷财政承担不起。
皇帝驻跸寒山,即便寒山南北二城本身就很大,但依旧不可避免大兴土木,朝廷没那么多钱粮雇人干活,就只能征发百姓服劳役,这是极大地负担。
即便行宫建好,每年也会额外增加大量开支,这会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其二,皇帝驻跸寒山,中枢必然跟随左右,那么,一旦北虏大举进犯,围了寒山? 中枢和各地的联系就会被切断。
不仅如此,寒山一旦被围,北虏极有可能来个“围城打援”。
待得各地援军纷纷溃败? 孤城寒山? 能撑多久?
北虏知道皇帝和中枢都在城中,恐怕会不顾一切都要破城。
仅这两点? 就足以让皇帝“驻跸寒山”的想法无法实施。
这也是反对者们反复提起的顾虑,物议汹汹。
萧大款认为朝野内外反对皇帝驻跸寒山是民心所向,故而撺掇皇帝驻跸两淮的宵小之辈? 不能得逞。
结果,饶州鄱阳有消息传来:鄱阳王萧嗣去年于饶州乐安地区发现一个大铜矿? 现经过数月试开采? 估算年产量初步可达到三百万斤。
正常开采三四年后,年产量可逐步递增到七、八百万斤? 再过几年,可轻松过千万斤。
消息传出? 朝野哗然。
萧大款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立刻派出官员到饶州乐安实地勘察? 勘察结果? 证实了鄱阳王所说。
那么,朝廷不会缺钱了? 至少,国库会有盈余了。
而皇帝驻跸寒山一事? 因为乐安大铜矿的出现,开支问题,不再是问题。
兴建行宫、日常维持而产生的巨额开支,乐安铜矿的开采可以有效弥补。
与此同时,支持皇帝驻跸寒山的大将军、彭城公李笠? 拟定了一系列实行方案,其中之一,是将驻跸之处改在淮阴。
淮阴位于淮南,淮水南岸,有淮水作为北部屏障,为淮南重镇。
淮阴距离泗水入淮口不远,又有勾连江、淮的中渎水与广陵相连,水路交通十分方便,自古就是商旅云集之地。
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有淮水做屏障,不怕敌军数日之内便兵临城下。
北虏要进攻淮阴,首先得拿下徐州寒山,大军才能从容南下渡淮,这可不容易。
所以,淮阴在寒山沦陷之前,不可能被北虏围困。
若战局确实不利,皇帝和中枢随时可以经由中渎水从容南撤,返回建康,安全得很。
而李笠又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在两淮就地解决养兵、练兵的问题。
实行府兵制后,只要数年时间,朝廷在两淮就能平添战兵数万,平日里拱卫淮阴行在,必要时,随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消息,又引来朝野哗然。
随后舆论风向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