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备有胸甲的唐军骑兵,丝毫不惧俄军长矛手,他们用马刀拨打着矛尖,奋勇冲入了对方阵型之中。俄军没有想到,唐军的一次冲击就打乱了长矛兵的阵地,结果很快有许多唐军骑兵突入俄军火枪兵阵中,随着马刀的落下,立刻变成了一场屠杀。
刚才还在发射的火枪兵们手忙脚乱的将塞入式刺刀从刀鞘里拔出来,塞入了自己的枪管之中。这种最古老的塞入式刺刀比之唐军使用的卡榫式刺刀要落后一代,其最大问题就是刺刀必须塞入枪管内使用,这就造成一旦上刺刀火枪兵就成了冷兵器部队,战斗中无法再行射击。另外枪管在射击中会发热膨胀,再塞入刺刀作战,随着枪管的冷却刺刀会紧紧卡在枪管内,这是热胀冷缩原理的具体表现,因此每次作战后都有大批火枪因为刺刀无法拔出枪管而报废。
尽管有种种的弊端,但此时的塞入式刺刀,是俄军近战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武器,他们必须忍着火枪报废的危险,使用刺刀与对方硬拼。骑兵与步兵顿时交缠在一起,双方都在拼命的挥砍刺杀,只有唐军骑兵时不时将已经压好弹药的两支燧发短枪轮流拿出来,对着俄国人放枪。
俄国一个步兵团人不少,足有八千人的配置,唐军一个团只有五千多人,但唐军装备精良,而骑兵又天生就克制步兵。在兵力数量相差如此多的情况下,唐军依然能够压着对方打,俄军疲于应战渐渐不支,步兵有了崩溃的迹象。就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了战鼓声,这是俄军的增援部队到了。
首先增援上来的是一个团,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抵达预示着另外几个团也将陆续到达,如果满桂不能尽快撤退,必然会遭受惨重损失。见到对方的增援兵力已经到了,满桂大喊一声:“撤退。”随后他带着身边的数百骑兵首先调转马头,用马刀开路向着北方冲去。
各队骑兵都在盯着满桂的动向,见到他已经开始转头撤退,其他各队骑兵也纷纷调转马头,向着北方撤走。吃了亏的俄军却是紧追不舍,1713团与刚刚增援上来的援军一起,向着满桂的骑兵团包抄了过去。
俄军打算利用两面夹击的战术,牵制住满桂的兵力,等待后续兵力的到达,就能合围这个骑兵团了。满桂打了那么久的仗,如何不知道俄国人的那点小心思,见到俄军援兵开始包抄,他立刻摆脱了与俄军1713团的接触,率领骑兵团扬长而去。
“唐军撤退了?”瓦连京中校感到有些意外,刚才的交战己方的确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对方的伤亡应该也在两百人以上。如果就这样结束了战斗,似乎有些说不通。
瓦连京中校还在发呆,突然在西方传来了隐隐的炮声,根据经验可以判断,战场距离此地很远。他惊呼出声:“遭了,中了敌人的诡计。”
这个时候俄军五个团的团长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方首先进攻1713团根本就是调动各部前往增援,然后将主力部队放置在另外一侧袭击最靠西边的那个团,这显然有预谋的。
实际上早在1713团的方向传来枪声之后,各团就开始向着东方运动,去解救遭到袭击的瓦连京所部。然而他们实现所规定的作战模式中,每个团之间都开来五公里的空挡,也就是说最靠西部比邻北德维纳河的1711团,与最靠东部的1713团之间有着超过二十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上燧发枪的枪声很难传得过去。
在交战中双方都没有携带大炮,完全是轻武器的交锋,因此除了最开始动用了火枪之外,满桂率领的骑兵团与俄军1713团基本上属于冷兵器作战。俄军都是听枪炮声增援的,结果1711团没有听到枪声,增援就晚了一步。
等到友邻部队将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其他各团已经开始向东前进了,这无形中让各团与1711团拉开了不小的空挡。指挥1711团的叶戈尔中校听说1713团遇袭之后,立刻命令全军转向东方前进,然而刚走了不久,他们就发现道路上被唐军骑兵洒满了铁蒺藜。
铁蒺藜是用来防御骑兵的,对步兵的伤害并不大,只要看准了落脚的地方,或者提前将铁蒺藜扫除,这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然而唐军本来也没想利用铁蒺藜对付俄军步兵,这纯粹是用来迟滞他们行动的。
等到俄军1711团清除了道路上的铁蒺藜,可以再次出发的时候,他们距离最近的友军也有十公里以上的距离了。就在这个时候,已经布置好炮兵阵地的两个骑炮营开始发射了。
2公斤的行营炮很快发挥了作用,密集的炮弹落在俄军1711团的队列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叶戈尔中校也被打懵了,本来他是要前往1713团增援的,没想到半路上自己却被敌军打了而且还是如此猛烈的炮火,这让他意识到己方可能中计了。
这次唐军的打击1713团明显只是个幌子,1711团才是对方真正的目标,否则佯攻部队打他没有多少效果,也不会动用大炮。叶戈尔中校发觉上当,立刻命令全军不理对方炮击,加快行军速度向东部的友军靠拢,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两翼的平原上,出现了大量骑兵的身影。
第七百九十一章 俄国手雷
赵率教集中了五个骑兵团的兵力,从两翼向着俄军1711团包抄了过来。在东欧大平原上,步兵想要与骑兵赛跑等同于找死,不等他们找到有利的防御地形,队伍就被骑兵彻底撕裂。
本来冒着对方的炮火,叶戈尔中校还想尽快逃出对方火炮射程,避免过大的伤亡。不过以现在的情况看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冒着对方不断射出的炮火,在此地结阵对抗骑兵了。
如果能够支持二十分钟以上,1711团还有等到援军的希望,如果被骑兵冲散,他们就只有被俘和战死这两条路可走了。俄军士兵们冒着炮火迅速结阵,哪怕密集的炮弹不停歇的砸向自己,他们也不为所动。
如果时间充裕,赵率教真想等在外围,利用炮火一点点的将对方消耗掉。然而这个作战机会,是满桂利用骑兵佯动给对方造成错觉,生生创造出来的。这个战机转瞬即逝,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些俄国步兵,等到对方援军抵达就很难打出歼灭战了,因此他必须率领骑兵发起冲锋。
五个骑兵团很快分成多个箭头,从四面八方向着俄军冲去,赵率教亲自指挥着一个团从正面冲击,战士们凭借着高超的马术,将队伍宽度尽量压缩以保证冲击威力,同时第一排的战士已经抽出了燧发枪,准备在冲击前发起一轮射击。
呯呯的枪声响了起来,赵率教遇到了与满桂同样的问题,对方少量装备的簧轮枪竟然能与己方对射,这让他吃惊不小。幸好对方使用簧轮枪的部队很少,对骑兵根本构不成威胁。然而当骑兵冲动距离步兵很近的时候,对方的阵型中突然扔出了一批手雷。
随着剧烈的爆炸声传来,骑兵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对方已经没有时间再扔第二轮了,借着这个时机他们已经冲入了俄军步兵阵中,双方再次形成了混战。原来在多次遭受唐军骑兵的手雷攻击之后,俄军也开始研究这一个先进武器了。
手雷的结构简单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只需要将引线的燃烧时间固定下来,就能轻松制成。俄国人没有那么高深的物理学家,也从未计算过爆炸威力和杀伤面积,这个还处于古老的经验科技时期的国家,对这种武器没有任何理论研究,直接要求工匠仿制并试验。
结果与唐军的试验相同,四公斤的装药量以俄国人的身高体力也难以扔得太远。这样的距离很容易让投掷者遭受损失,在不考虑使用效果的情况下,俄国工匠们擅自将手雷的重量降低,这包括将手雷外部容易造成破片的生铁雷壳换成薄皮熟铁,将装药量从四公斤降低到一公斤。
这样设计的手雷从破片杀伤完全变成了爆炸杀伤,威力与唐军手雷不可同日而语,但因为这些减重的措施,让俄军手雷只有一公斤半左右的重量,人高马大的俄军士兵很容易将其扔出三十米外,这样手雷变成了步兵的实用武器。
这样的手雷1713团也有装备,只不过满桂骑兵团来得太急,让俄军没有时间动用手雷,对方已经冲入军阵之中。而1711团先是遭受炮击,后来赵率教的骑兵又在外圈游弋的几分钟才发起进攻,这才让他们有时间准备手雷,点燃引火的火绳。
俄军手雷对骑兵造成的损失并不算大,但也有至少三百人伤亡,其中大部分都是被黑火药烧伤的。这些伤员多数还能忍着疼痛加入到战斗中,不会影响骑兵的战斗力。
骑兵迅速的冲入了俄军阵地内,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这一次唐军骑兵是俄军的三倍多,对方根本无法抵挡。依靠着更加先进的武器和骑兵优势,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叶戈尔所部的1711团就死伤殆尽了。
唐军骑兵迅速打扫战场,然后拉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向着东面疾驰而去。半小时之后,唐军骑兵迎面撞上了增援而来的俄军1719团。尽管没有炮兵火力掩护,唐军还是对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俄军再次陷入了苦战。
1719团结阵抵抗了十分钟,另外一个俄军步兵团就到了,很显然对方的增援正在源源不断而来。赵率教可以将这些俄军步兵全部歼灭,但摄于对方的新式武器,他不想造成己方太大的伤亡。更何况如今练兵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再与对方耗下去,因此他很快命令撤退,全军向南而去。
赵率教和满桂的联手作战,让俄军疲于奔命,结果一个团被歼灭,两个团遭受重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尼古拉伯爵吓得赶快命令部队返回城市死守,同时向伊里奇侯爵告急。
接到尼古拉伯爵的告急文书,伊里奇侯爵感到心头无名火起。尼古拉伯爵实在太无能了,见到敌人就要增援,他在南方苦战数个月,将对方的主力军都吸引了过来,尼古拉伯爵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