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邓丽君-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诼蕖

邓家在芦洲落脚的地方,在日据时期是台湾柑橘株式会社芦洲储藏仓库用地。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后,幽暗的仓库便成为公用地,由政府出租给芦洲李姓家族经营芦洲剧院,当时是一种露天剧院,专门演新剧和电影,曾经轰动一时。国民党政府来台后,大量军人与退伍军人家眷涌入台北地区,部分土地便成为了“眷村”。橘子仓库也被隔成一个个小单位,分配给军眷居住,邓丽君家就是其中一户。“眷村”内一间间狭小的宿舍,聚集了大江南北的众多人士,拥挤不堪,生活条件比较差。

邓丽君一家七口也只好继续挤在一起,住在大约30平方米的窄小空间中,旁边再用木头加盖一个小厨房。另外因为芦洲淹水还设有阁楼以避水患。邓家所居住的“眷村”范围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彼此热诚相待相互扶持。“眷村”四周则多为本地人的农田菜园。他们和本地人也互有来往,相处也比较融洽。尽管这样,生活还是相当艰难的。因此,为了能减轻家里负担,小丽君和哥哥们便一同信了天主教,这样可以多领一些物资。

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来说,实在是过于严肃。由于当时台湾的经济落后,台湾的支柱事业大都来自于国外的天主教与基督教教会的资助。而这些教会为争取信徒,通常会定期给民众发放些白米、面粉等,但条件是必须皈依宗教。仅仅为了换取一袋面粉,邓丽君兄妹就不得已加入了教会。直到邓丽君到海外闯天下时,她才改信自己心仪的佛教和其支系密宗。

居住在“眷村”内的邓枢把北方人的绝活——大饼、馒头、面条做为谋生的工具,沿街叫卖,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赵素桂则以深沉、温柔的爱抚育和教育着孩子们,尤其是自己钟爱的小女儿。尽管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这个单纯的退伍军人家庭并未放弃享受天伦之乐的任何机会,他们为有四个儿子而骄傲,更为有一个百灵鸟般的女儿自豪。这种全家人相濡以沫、共同奋斗的经历,让成名后的邓丽君格外珍惜。

悠悠芦洲岁月是邓丽君生命史上的重要一页。在这里,邓丽君开始了她学业、歌艺的启蒙,奠定了她歌唱事业的稳固基础。在这段时期,同时也是这名贫困少女蜕变为巨星的关键时期。

邓丽君随家人迁入芦洲后,便开始了芦洲国小的求学生涯。而小小年纪即步入歌坛的邓丽君学历并不高,她惟一拿到的毕业证书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芦洲小学的毕业证。如今,这所老旧的校舍中已经特设一间老教室作为校史室。校史室几乎是邓丽君的文物室,其中陈列了大量的邓丽君的老照片、中外唱片、画册、书刊等。虽然陈列方式简陋,却是许多邓丽君迷追忆邓丽君的地方。每逢邓丽君逝世周年前后,世界各地媒体、丽君歌迷总要不远千里齐集这里,默悼追思他们深爱的一代偶像。更有日本、美国、大陆等各地的歌迷朋友前往参观,寻找邓丽君的踪迹。芦洲小学和邓丽君故居成了芦洲一项重要的文化资产,也成了除“金山筠园”(邓丽君安葬地)之外,台湾最具有邓丽君历史回忆的地方。

刚进入芦洲国小,邓丽君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艺。

在小学一、二年级,邓丽君就开始参加各类的演出,也在学校的晚会表演歌曲。只要班上有才艺表演的机会,邓丽君都会大方地唱歌跳舞,毫不怯场。在最早一次参加过芦洲小学的晚会演出之后,各类晚会活动上就都可以看见她上台高歌。邓丽君虽然年纪小,但无论在哪个场合唱歌,每每都让台下的老师与同学惊叹,她的记忆力、领悟力、诠释力,那样的与众不同,她的歌唱实力显然超越了她的实际年龄。邓丽君由此成为了学校晚会、游园会的常客,并被视为歌唱的天才。邓丽君当时的同班同学、担任班长的陈辉龙回忆说:“邓丽君人缘很好,也很有表演天赋,一上台就是个天生演员,时常在班内或校内的才艺表演、游艺会担纲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但从没有想到会成为一个国际红星,我们这一届同学都感到与有荣焉。” 看着邓丽君成长的台湾导演李行表示,邓丽君从小即展现表演才华,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尤其邓丽君那一张圆圆的脸蛋、灵巧的双眼、字正腔圆的歌声、有板有眼的表演,都让这位小小的明星备受欢迎。而每当春节团拜或是节庆,邓丽君都会受邀表演歌舞。和李行一样的圈中人都看出这位小女孩将来在要步上演艺道路。

芦洲小学的小明星的名声越传越远,邓家出了个小歌星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有一次,邓丽君到她家旁边的一家脚踏车行租车,而租车行的老板只要邓丽君唱一首歌给他听,就可以免费把脚踏车借给她,而且时间不限。邓丽君清亮的歌声让车行老板听得很是满意,从而借给邓丽君车子骑。这恐怕也是小小的邓丽君第一次的“商业演出”。还有一次,设在芦洲的侨大先修班学行同乐会因久闻芦洲小学有一位天才小女明星,便特地邀请邓丽君去参加表演,结果果然“名不虚传”。当时在场观看演出的台湾“教育部长”黄季陆特地把她拉到身边大加赞赏。

对当时在大众面前表演时的情景,多年后的邓丽君是这样描述的:“刚开始时是参加国小才艺表演,后来还参加当时广播节目办的歌唱比赛,所以唱得非常卖力,而且当时的我非常可爱。”当问及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唱歌的情形时,邓丽君微笑着说:“很有趣,虽然还小,但我相当兴奋。”有人问她这是不是因为参加比赛能得到奖金和鼓励的缘故时,她说“不尽然。我很喜欢唱歌,所以我只是为自己在唱而已。即使没有奖金,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兴了。” 邓丽君这种单纯的心境、这种为歌唱而歌唱的状态伴随着她走南闯北,使她在成功时不骄不躁、挫折时毫不气馁。因之她也就有了一种坚强和温柔兼具的品性,一种无论什么境遇都能泰然处之的洒脱。

“我6岁就开始唱歌,从小是听美空云雀的《苹果追想曲》、《爱你入骨》与其他歌曲中长大的呢!

”邓丽君说。直到邓丽君到日本发展,并在日本取得辉煌成功时,她对与她同在歌坛的美空云雀仍然是深怀无比崇敬之心。

昭和歌姬美空云雀(1937~1989)是日本文艺巨星,享有“歌坛女王”之誉。9岁登台献艺,11岁起用艺名“美空云雀”,立即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歌星。她多才多艺,在影、视、歌、剧的地位都非同凡响。从12岁灌制唱片开始,她一生共唱了1400首歌曲。先后拍过165部电影,是深受日本国民欢迎的传奇性人物。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电影和广播主宰着日本国民生活的时代。美空主演的《伊豆舞女》和《猜拳姑娘》曾轰动日本,卖座率创下了最高纪录。她的巨大成就一度使得同行希望抵消她的影响,争取自身生存,而发生了6家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对抗美空的惊人事件。权威的日本广播协会举办的“红白歌会”

一年举行一次。这是日本歌坛盛会,届时明星荟萃,争相亮场。年仅16岁的美空从1954年进入角逐,年年名列前茅,而且经久不衰,创下了一大奇迹。她赢得过“日本唱片大奖赛歌唱奖”、“日本唱片大奖”、“日本唱片15周年大奖”、“日本唱片蓝绶带大众奖”等奖赏,还在“最受欢迎的歌手”评比中连续12年夺冠。而她仅仅以一个民族歌手的身份,却获得日本国最高的奖项国民荣誉奖。

邓丽君成长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融入世界潮流的时期。日本统治台湾﹐長達半世紀之久。期间極力推動日化教育﹐并推行日本語教育﹐改造臺灣人為日本人。40年代初期艮谷川清繼任臺灣總督後,推行文化壓制邉? 台湾的歌仔戏等地方戏曲和民谣被禁唱。1941年,「臺灣演劇協會」設立,鼓吹新臺灣音樂,主張採用臺灣的音律來唱日本歌的歌詞。日語歌詞改填台語翻唱日语歌曲由此比较盛行。从1949年开始,北平话被定为国语,自小学开始彻底实施严格的北平话教育。据当时的人追忆,在教室如果不小心说台语或日语,就会被罚钱或者就会被在脖子上挂上一个像犯人一样的牌子。虽然如此,但在公众生活中还残留着浓厚的日本色彩,日本歌曲在战后的台湾被一般民众传诵着,依然很受欢迎。年幼的邓丽君由此才会高声唱着美空云雀的歌曲。但是刚进入五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为扫除日据时期的影响,积极控制台湾,曾经下令民众烧毁日语书籍、丢弃日式木屐。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部分日本电影依然在各地上映,美空云雀等人的电影在当时非常卖座,而且部分日本动作片和时代剧也经常上演。收音机里则播放着日语歌曲或日本歌曲填上国语歌词的翻唱歌曲以及美国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五六十年代时,从欧美的流行歌曲到日本的演歌,各式各样的外国歌曲已经飘满大街小巷。

周璇等人的歌曲,也是邓丽君的最爱。国民党当时全面推行國語邉樱铝τ谥泄酚胛幕慕逃ぷ鳎允姑裰诖兄谢拿鳌P『⒆颖匦胙袄贰⒈乘新塾铩⒑菏⑿郎凸诺湟衾郑坝凭玫闹谢幕U庑┪幕呶抟纱俳斯锔枨牧餍小5缡雍偷缣úシ诺墓锔枨即蠓仍黾樱莩锔枨母枋忠猜叫龅馈F渲杏纫阅炅洳愦谓系偷纳倥栊蔷佣啵羌负醵际蔷饺耸康淖拥堋R蛭现臼∪耍堑墓锝驳帽冉媳曜肌⒈冉虾锰A硗庖桓鼋洗蟮脑蛟蚴撬堑募揖潮冉掀逗枰亲叱黾颐牛鐾馀淄仿睹妗5死鼍褪钦庑┥倥栊侵械囊桓觥芦洲岁月相对于受到日本影响的台语歌曲,国语歌曲则与大陆的歌曲有密切的联系,它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歌曲、传统地方戏曲尤其是黄梅调以及大陆各地的民谣。在30年代旧上海,百代等唱片公司纷纷成立,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