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过婚。亨利15岁时去澳大利亚的悉尼,在那儿成家,花费16年的时间积累财富,然后携全家回到欧洲,在洛桑住了几年。1889年的一天,他22岁的女儿梅在罗马的美国教堂内演奏风琴,一位鳏居不久的德国伯爵对她一见钟情,他在佛罗伦萨向梅求婚,把她带到了自己的领地。几年以后,梅隐瞒了真实身份,开始发表自己极为受欢迎的作品,她的文笔挥洒自如,有着一种洋洋自得、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亚瑟是银匠的第六个孩子,姑母们的宠儿,双眼炯炯有神,常常诗兴大发。他在城里给一位吝啬的亲戚当了7年学徒,写了一些打油诗,其中总有同样的叠句:“他留住了金钱,我保留了自由。”1848年,21岁的亚瑟乘船去悉尼,同他没有诗意的哥哥相处使他重新唱起了那些叠句。他加入了维多利亚①淘金者的行列,同样一无所获,接下来的6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澳大利亚,当过小店主,探险者,乡村导游,锯木厂老板,百货商和拍卖商,音乐会中的男高音流行歌手以及小地方的政客,不过他至少有一次聪明之举,那就是1854年他娶了伊丽莎白?斯但利为妻,她也像那些家禽一样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丈夫每次宣布搬家时,她总是温顺地点点头,“是的,亚瑟”,然后开始打点行李。“我的确可以说从没见她发过脾气,”他儿子以有些居高临下的笔调写道,“我只能说她是一位人间的圣者。”
在淘金地生的头两个孩子都夭折了。1858年,哈尔出生了。他生在矿区,当时父亲似乎做着“百货商”,他是在淘金用的流砂槽内受洗的。两年后,亚瑟的一位有钱的姑母在新西兰给他留下了一块土地(不久就被别人骗走了),于是全家渡过了塔斯曼海①。
家里人都称呼亚瑟?比切姆“老爸爸”,这个称呼他孙女儿后来经常用到,有时也用来形容自己,似乎指的是一种无忧无虑、无责任心的人,总是第一个嘲笑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次亚瑟在马尔博罗②一口气演讲了10个小时,直到5小时后,他才说:“主席先生,刚才我作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现在接着讲主要问题”。这确实是“老爸爸作风”。另一“老爸爸作风”的典型例子,是他离开城镇跑去看管丛林,全家人靠吃鱼、羊肉和野鸟度日。
哈尔写道:“在那儿,我父亲继续让我们受教育。”后来又搬家、送儿子去当地的学校读书,给教师捎去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先生,今送去我儿子哈罗和亚瑟,请查收。”这也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老爸爸作风”。
17岁时,哈罗已受过他父亲的方式所能允许的最完全的教育,便决心找条更好的出路,当父亲再次搬家时,他在伯拉廷公司找了个工作,从此开始他事业蒸蒸日上的城市生涯。
他对诗艺也颇有些兴趣,学会了弹钢琴,甚至还曾经希望过在音乐会中演奏短号。他在惠灵顿“结识了许多非常好的年轻人”,加入了划船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以及“行吟诗人小协会”,担任协会演出的伴奏。”我能记得起来的当时演奏过的曲子今天早就过时了,例如《少女的祈祷》《金浪》《快⑤英国一些作家、艺术家(1907~1930)年间常于伦敦布卢姆斯伯里地区的贝尔夫妇和维?吴尔夫家聚会、逐渐形成的一个团体。——译注①维多利亚,澳大利亚东南部一州名,首府墨尔本。——泽注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译注②新西兰一地名。——译注乐的农夫》等等。”
在伯拉廷公司还有一位姓戴尔的年轻职员,他漂亮的妹妹当时才13岁,他们母亲未嫁时名叫玛格丽特?伊莎贝尔?曼斯菲尔德,她后来对凯?曼斯菲尔德的生活影响至深,也许超过亚瑟?比切姆。
比切姆断然宣称自己的回忆录涉及“良好的门第”,其中谈到戴尔奶奶时只说她是悉尼“漂亮的曼斯非尔德小姐”,他的女儿们最多也只肯说仅仅知道她是“爱尔兰人”,尽管这在早期的澳大利亚意味着有一位并不令人十分尊敬的祖先。
事实上她父亲是悉尼的一位酒店老板,从英格兰来到澳大利亚——不是作为囚犯,只不过是一般的乘客——,而且似乎根本没有什么“爱尔兰血统”。
塞缪尔?华星顿?曼斯菲尔德在1825年22岁时来到悉尼,5年后领取执照开了一家名为“霍普”的小酒店,又过了9年,娶了新从萨默赛特①来的一位女子玛格丽特?查尔斯为妻。她出生于巴思②,父亲是海员。成亲的那年,塞缪尔在悉尼开了两家酒店,一家名为“旭日”,另一家专为海员开设,名叫“金锚”,位于码头附近,那儿现在修建了悉尼港大桥,凯瑟琳的外祖母就在那儿长大。玛?伊?曼斯菲尔德1839年出生,受洗为英国教徒,她父亲名义上也属于这个教会。她后来改为美以会教徒,与36岁的保险公司职员约瑟夫?戴尔结婚,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安妮出生于1864年。后来约瑟夫受命前往惠灵顿开办第一家澳大利亚互助协会新西兰分会,1877年他去世时留下一大笔债务和几个孩子,自己的人寿保险金也无济于事。
从一开始安妮?本耐尔?戴尔小姐就是毫无疑问的人选,黄胡子哈尔显然从未想过要为金钱结婚,安妮14岁时他就开始追求她,让她不得安宁,直到她长大成为自己的妻子。那时他26岁,可以养活她母亲和另外两个姐妹。
在凯?曼斯菲尔德有关童年的故事里,母亲和祖母总是相反的人物:祖母耐心、机智体贴;母亲与其说是温柔忍耐,不如说是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她关心丈夫的需要,但对孩子疏远冷淡。安妮是一位娇弱的妻子,对丈夫热情体贴,她全部的时间都花在“拯救他,照料他,使他安静下来,听他说自己的事”。她像《在海湾》中的琳达?本耐尔一样害怕生养孩子:“是的,这是她对生活的真正不满之处”,因为生养孩子,她被拖垮了,失去了勇气,尤其难以忍受的是她不爱自己的孩子。
戴尔太太,也就是本耐尔系列小说①中的费尔德太太,是那种谦卑,老练,善于为人处世的妇女,生有9个儿女,后来又为安妮照料5个孩子。靠仆人和几个未婚女儿的帮助,13年来她把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每当一个孩子出世,安妮可以碰都不碰一下。女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来到世上,家务安排能够一直维持下去,说明哈罗?比切姆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而祖母的功劳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凯?曼斯菲尔德没有经历过本耐尔故事中那种大家庭生活,我们就几乎难以想象她的文学创作将会遭受多大的损失。
凯瑟琳4岁时,又一个女儿出生了。比切姆决定让孩子们在乡间度过童①英国西南部郡名。——译注②英国西南部城市名。——译注①本耐尔系列小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所写,以主人公本耐尔家生活为主要情节,如《在海湾》等。——译注年,他在卡罗里②找到了一所很大的空房子,坐落在离市区4英里外的一个高地峡谷旁,由一条弯曲的道路通往城区。他签了5年的租约。尽管此房子在50年代享有盛名,被称作“切斯尼沃德”③,但它既不“荒凉”,也没有一点狄更斯小说味,与桑顿那积木式的房子相比,它看上去令人心旷神怡,旁边有已生长近40年的树木,果园也有同样长的历史,还有温室,平坦的车道,有足够的空间供仆人居住,车道旁还种着一颗高大的独一无二的芦荟。
此住宅建于狄更斯的年代,那时卡罗里山谷遍布密林,后来人们辟出了林间空地,扫清了道路,但是山腰上仍处处可见无用的树干,散布着吃草的羊群,在溪谷中还留有一些土生土长的灌木丛和鸟类,因此夜间人们常能听见猫头鹰的叫声。村庄就在谷底,那是一些稀稀落落的平房,四周围着木栅栏,一个百货商店,一所木结构的教堂,一家铁匠铺,不远处就是那所有着狄更斯小说中住宅同样名称的大房子。《往事与追忆》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小村庄——牛、马、猪和家禽,凯瑟琳在这里度过了决定她性格发展的童年时代,后来她在许多小说中逼真地重现了这些岁月,我常想这5年对她意味深远,就像对我和我妻子一样。”
在凯什琳眼中,最新奇的人物大概要数帕特里克?西安,他是爱尔兰人,放牛兼做花匠,凯丝早在一篇中学作文《谈谈帕特》中曾描写过他。他的职责包括每天用轻便马车接主人下班回家(这时他戴一顶褐色礼帽),为全家人擦皮鞋,向每一位新来的厨娘求婚,哄孩子们玩耍。擦皮鞋时,他总是把凯丝抱上桌,给她讲“有关爱尔兰公爵的长故事,这些人他都见过,甚至还谈过话”。在厨房喝茶时,他会放些盐在刀子上,用叉子蘸着吃,“优雅地翘着右手小手指,像公爵们一样”,他同“爱尔兰籍”的祖母一起很可能激发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想象力。的确有一件事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出现在她的三篇故事中,而数在《序曲》中的描写最为生动有趣。
当他们的表兄弟皮普和拉格在场时,帕特让本耐尔的孩子们来观看“爱尔兰国王们是怎样剁去鸭子头的”。石斧落在树桩上,鸭头飞落,鲜血溅在鸭毛和他的手上。
“看哪!”帕特嚷道,他放下无头的鸭子,只见那鸭子开始一摇一摆,一溜长长的鲜血从原来头的位置那儿淌下来,然后又无声地走向通往小河的陡岸,。。,这是最精彩的地方。
“你们看见了吗?你们看见了吗?”皮普大声喊着,在小姑娘们中间跑着,拉着她们的围兜。
“就像一台小发动机一样,就像一台可笑的小火车发动机一样!”伊莎贝尔尖叫着。
但是凯丝突然冲向帕特,双手抱住他的腿,用头死命撞着他的膝盖:“把头放回去,把头放回去。”她哭喊着。
因为比切姆一家不愿无别人陪伴独自迁往卡罗里,跟随他们一起去的有安妮的姐夫瓦伦丁?华特斯,他是一位邮局官员,教堂风琴手,两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