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另选一处地方吧。”
太后说道:“我未进宫前,也在西郡剿过匪的,血肉横飞也曾看到过,只是你不知而已。”
第五百四十三章 试探
说完,也不再与皇上纠结,径直领着自己的女卫前往数次血战的城池。
守城的将领得报,上了城楼,便看到一队轻骑远远而来,“你们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么?”
旁边的人回道:“太娇小了,又有点眼熟。”
“嗨,你们这些没成亲的,不就是女卫么?我可是见过的。”有人说道。
将领狐疑,也没听说八小姐要来啊?“注意观察,待她们走近再说。”
太后领着女卫似不晓得城楼上有无数的箭矢对着自己一般,速度未减,径直朝着城门而来。
待她们再走近些,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示这队人马十分陌生,从未见过。
太后到了城下,她身边的长使高声说道:“有请主将出来说话。”
城楼上人回道:“来者何人?”
长使接着说道:“我有拜帖在此。”
守城的将领听到她如此说,便派人开了城门,将信拿了进去。看过之后,发现是用红漆封口的,上面写明:主帅亲启。
可是问了几次,太后这边都未言明身份。于是说道:“既如此,我们先去送信,你且先回去吧。”
哪知太后身边的长使说道:“我们便在城内等信好了。”
将领突然有些摸不清头脑,这分明不是自己这边的人,哪能轻易放进城,更诧异对方的胆大。“进城一事,实难做到,你且退到二里开外,若有信,我再传与你。”
太后也未勉强,调转马头,真的在二里开外停了下来,女卫们马上开始安营扎塞。城楼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从军屯中来的人,又在北郡看过八小姐娴珂的女卫,忍不住感叹:“这是第三回看到如此飒爽英姿的女子了。”他所言的是长公主初来北地时带了女卫,看过一回;后来又见过八小姐娴珂的女卫,如今再见这样的女卫。
有少数人不明就里,却不去问。只乐呵呵地远远瞧着,生死相关又枯燥无味的军旅生涯,难得有这样的场景。将领也不去阻拦,只领着贴身的亲卫在城楼上亲自戒备着,也顺便过过眼瘾。
这样加急的军报,不过一夜便送到了忠源的案前,忠源看过之后一言不发,待盛琰看过,也未问他意见,仍旧封起,令人送去三兄忠澜处。
第二日忠澜接到信,看过之后,直接递给了白景天。
白景天看了,说道:“父亲,这是什么谋略?”
忠澜说道:“与你祖父猜得差不多,要抽身回去收拾烂摊子,必然要先将这里稳住。”
白景天说道:“六叔肯定不会同意的。”
“何以见得?”忠澜见帐中无人,问道。
白景天压低了些声音,回道:“只要祖父愿意相助,取这天下又有何难,不过南郡费些工夫罢了。六叔怕是如此想久矣,如何会肯只拿着这块没什么肉的骨头?”
忠澜说道:“也是你心中所想吧?”
白景天承认道:“那是自然,南关虽好,却十分局促,我虽比父亲要好,可以正式接手将军府,但若能另辟一方天下,岂不坐得更加自在。”
“可如今你祖父分明是不愿公然违逆祖训,只想适可而止。”忠澜说道。
“所以,六叔才会一言不发,只将信直接送来。”白景天说道。
“既如此,还是问过你祖父和你四叔的意见,再论。”忠澜说道。于是两封加急军报又送了出去。
太后等到第三日,依旧没有答复,没于长使的报怨,她反而脸上笑意越发地明显。果不其然,此次生事的并非那个死而复生的‘宁王’,若是,从这里到西郡、或到东郡的前线,无论到哪里,都不用如此之久。唯有要将信送去京城,才会如此耽搁。
此时突然一枝弩箭强劲而来,直接钉在了太后主帐门前的地上。长使听到动静,冲出去,见弩箭上绑着一封书信。
太后看过,并未提上面的内容,反而拧紧了眉头,全然没了方才的得意。
长使担忧地问道:“太后,可是对方不允?”
太后摇摇头,将信递给她,“‘宁王’约哀家见面。”
长使看着信,心中有些狐疑,太后明明已经如愿,为何反而愁眉不展?但心中尚有件事,不得不说:“太后,对方的弓弩居然可以射得如此之远,我们尚需小心才是。”
太后闷闷说道:“两军交战尚不斩来使,尚且我于他有母辈之名,他若不想令天下人耻笑,便不会对我下手。”起身后,“按他的要求,你随我进城。”
长使回道:“是。”‘宁王’信中只许两人入城。
太后与长使两骑轻骑,顺着半开的城门,踏入了这座令皇上外攻不下的城池。城门内,早有一队兵马守候在两侧,太后随队前行,无论她何时抬眼四望,皆未看到一人,整个城空荡荡的,仿佛原先住在里面的人都已离去。走了一段,回头看向城楼,只看到偶尔晃动的人头。
来到县衙,带领之人指引着她们来到正堂,太后一抬眼,看到正堂之人端坐着一副陌生的面孔,抿嘴说道:“你便是‘宁王’?”
对方起身拱手说道:“失礼,在下是‘宁王’的特使,‘宁王’说了,这皇位本就是他的,故而熄战一说,不必他亲来。”
太后冷哼一声,“我诚意而来,他却在我这个长辈面前摆起了架子,实在有失体统。”
‘宁王’特使却说道:“您在信中也未表明身份,实不相瞒,我也不知该如何称呼您才好,只在您方向的话语中得知你是‘宁王’上的长辈。”
太后有些失语,她真实的意图是想寻些秦道川反叛的真凭实据,二是也有些顾及颜面,信中并未说明自己的身份。“那你便再去传信,让他亲自前来,看还认不认得我这个长辈。”
‘宁王’特使说道:“我明白了,您是想亲自见见‘宁王’,并不是来谈熄战的?”
太后对他怼了一句,有些不爽,说道:“我不与你谈,你不够格。”
‘宁王’特使说道:“可来时‘宁王’便说了,即便是皇上亲临,我也可代替商谈。”
第五百四十四章 察探
太后说道:“既如此没有诚意,便不用谈了。”说完便打算起身。
‘宁王’特使说道:“那我便要劝您留步,因为若再迟些,怕就不好再和谈了。”
“是么?我不过是不愿再起兵戈,你还真当朝廷无人么?”
“朝廷有没有人我们管不着,但我们如今手里有和谈的本钱。”‘宁王’特使说道。
“那你说说,你和谈的本钱在哪里?”太后反问道。
‘宁王’特使愣了一下,不由得多打量了太后几眼,“目前的形势便是我们的本钱。”
太后说道:“形势是多变的,今日于你有利,明日于我有利。如此虚无缥缈的本钱,不该拿出来说才是。‘宁王’若是真是以民为本,体恤百姓,就当止住兵戈,还百姓以太平。”
‘宁王’特使轻笑着回道:“若真要说以百姓福祉为重,您就不该坐在这了。”
太后再也忍不住,起身说道:“虽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我仍愿给你们一个机会。若想明白了,来寻我便是。”说完带着几分气性,扭头而去。
待他走远后,‘宁王’特使轻声说道:“去你娘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论理,如今坐在上面的当是几岁的小儿。”
盛琰从后面走出来,问道:“六叔既然不愿与她多说,何必招她前来?”
‘宁王’特使——忠源笑着说道:“我若迟迟不露面,怕她又去招惹父亲,母亲可不是善茬,到时候又弄得大家头疼。”
盛琰见他将太后说得如此不堪,有些过意不去,“也是难为她,本该在宫中享福的命。”
“这世上哪有什么本该不本该的,都想吃那颗最好的果子,都想伸手去摘,得手长够得着才行。”
“六叔,北郡什么时候动手,景天可比我滋润多了。”盛琰说道。
忠源说道:“不急,让三兄他们出些力,到时候自会有像这样找上门来的,必定会比这次有诚意得多。”
回程的太后,一直十分沉默,她一遍遍回想着秦道川的几个儿子,长子伤了腿,不良于行;三子入赘了南关白将军府,长得比秦道川更秀气不说,父子俩早已闹僵,先皇都未曾怀疑过,自己也勿须再为此劳神;四子据说十分敦厚;六子早年随太子起事,没于战乱之中;七子身子弱,并未从军。
今日这人怎么看都挂不上勾,旁的人她是未见,但皆有画像。像秦道川的六子,早年在宫里,也曾见过数面,也与今日之人十分不像。
看来,此事不论‘宁王’是真是假,都与国公爷无关,是自己多心了。
莫非‘宁王’真的未死?当时宁王突然起事,自己也被惊到了,因为父亲虽然判断世家绝不会善罢甘休,但当时皇上春秋鼎盛,太子即位尚早,论理他不该如此性急才是。毕竟从父亲手中抢与跟兄弟相争,世人的风评可是有天壤之别,可宁王偏就做了。当时自己生怕他会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地弑父杀兄杀弟,那自己这些年在宫中的苦熬岂不是白费?
幸亏他还想留些脸面于世后,也幸亏当时的禁军首领杜若远强行突围将太子送了出去,才让她松了口气。
父亲那边极力推动了太子去攻打京城,而不是回救皇上,意图让他们在战场上互相拼杀,损耗各自的实力。太子由此声名狼藉,再无登位可能。
之后‘宁王’一路顺风顺水,帝位指日可待,没承想却突然与世家窝里斗起来,最后被世家扑杀。自己当时就觉得事有蹊跷,那个阴狠寡言的皇长子,怎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虽然现在尚不清楚,‘宁王’沉寂多年的真实缘故,但他对局面的掌控能力确实高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