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庶女嫁过去些,不也就拉拢过来了么?”
严行舟听了他的出谋划策,感觉豁然开朗。他心中将听来的改革方案细细一盘算,发现若是操作得好,甚至能比改革之前多占一些份额。想到这里,多日来的积郁一扫而空,转而喜上眉梢地对张春锐拱手道:“今日来找梅喧,果然找对了如此说来,不但可以消弭一场灾祸,而且大有可为啊!”
张春锐也回礼道:“那就祝广明兄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了!”
严行舟感觉心潮澎湃,随便与张春锐聊了聊他的新工作,就告辞回家去筹谋他的大事去了。
张春锐一直送他下楼出门,目送他上了车离去才回屋。不过这时候,他却笑了出来:“东家们这是在推恩啊”
他坐回桌边,拿起筷子,夹着严行舟送来的香油笋干拌牛肉丝嚼了起来,一边嚼着一边思索着这次明显是事先放风的改革动向。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县政改革,而是他所在的蓬莱郡分管会。
从级别上来说,这个分管会与旧时代的“府”相当,但一个府衙一般也就几个官员加一批吏员完事了,管理的事务很少,而分管会却结构复杂许多,除了他所在的交通局,还有教育局、公安局、卫生局等一系列机构,几乎将民间事务事无巨细都管起来了。这种机构设置和职责的不同,反映了“东海朝廷”与旧朝廷的巨大区别,那就是重治理而非管制,重发展而非一味从地方索取。
但是,这么一个复杂庞大的机构,也需要大量的人书识字有做事能力的人才成。更别说,东海国的地盘一下子扩张到了八个郡,每个都需要这么多人。所以短期内,管委会还是只能重点建设郡级的分管会,很难把同样复杂的机构铺设到县一级。
实际上在县一级也不是完全没有机构。东海人在旧控制区的每个县都开设了法院,派遣了法官,掌管着司法权实际上也就是过去县令的主要权力只不过这个法院系统是由全体大会直接掌握的,跟管委会不是一个系统,主要目的也更多的是彰显代行国王权力的全体大会的权威。此外还会派驻一个税务小组,用于监督议员们的纳税情况。据说,统计组也在各县有眼线,不过这就不是能公开讨论的了。总之,这部分占用的人力不多,作用也反倒和古典官府有些像,重在“控制”而非治理。
而县级的“治理”职责,比如缉捕盗匪修桥补路一类的工作,就被打包分包给了纳税大户们。实际上几年来他们也做的不错了,虽然大多数时间什么也没做,但旧时代朝廷派过来的县官们也同样几乎什么都不会做,只管收税。相比之下,被督促着修修路的他们干的还可以,毕竟是自己出钱修的。
但是,这种粗疏的治理相比管委会的期望还差得远。现在虽然只能管理到郡一级,但将来肯定是要下沉到县的,而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就不免会与当地势力产生冲突。而现在正逢开拓时期,当下管委会就面临了两难的局面:若是放任县级自治的局面持续下去,将来不免尾大不掉;但若是直接取消自治,会立刻激化矛盾不说,也没那么多人手去处理县域事务。
“所以,就出了这么一个推恩的法子。”张春锐给自己斟了一盅酒,晃着酒杯说道。
管委会适时推出公民制度,将原本基于税赋的选举改为基于人数的选举。短期内,乡绅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维持自己的份额,但长期来看,等到自己的族人一个个都成了登记在册的公民,拥有一系列由管委会而非宗族赋予的独特权利,那时还能保证他们跟自己一条心吗?
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笑道:“既保证了兵源,又瓦解了宗族,这招厉害啊。”
第401章 真正的立国
1263年,3月10日,清明20日,东海郡,中央市。
管委会大院,礼堂。
上个月对于东海股东们来说,是风云突变的一个月,以金融改革为开端,地方行政机构的铺设、公民制度的建立、县政改革等大菜接连上桌,最终以二次立国法案的推出为标志,达到了最。从20日清明节到23日全体大会召开,各种舌战嘴炮明枪暗箭此起彼伏,明面上人人喊着大义凛然的口号,暗中又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利益交换,最终风波逐渐平歇,各派系渐渐达成了共识,一套更完善的方案开始被制定出来。
现在的礼堂没有像之前那般坐得满满当当的,只有十几个股东,搬过椅子围了一圈坐着。这些人又分成了四部分,一是以史若云为代表的海商系,二是以林博颖为代表的军工系,三是以孔嘉谊为代表的新冒出来的金融系,最后则是以周兴为代表的中立系。
史若云把一份写着东海宪章临时第二版,内部版本,严禁外流的文件拿了起来,说道:“既然有了初步的共识,那我就念了”
这份“宪章”是各派系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后制定的一份章程,用于将东海国的权力架构完善并确定下来。相比之前争议颇大的二次立国法案,这份宪章要更完善,也更容易被股东们接受。
宪章中,确定了股东们所组成的“全体大会”为东海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名义上是替远在海外的东海国主代行权力,实际上当然没人能管。
全体大会承认不同股东有不同的个人利益,并不强求抹杀派系分歧,但也强调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长远利益,因此个人要服从集体,但同时集体也要尽可能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这是首条共识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共识,为了维护这个共识,又制定了一系列股东间交往的礼节和准则,尽可能斗而不破、携手共进、以竞争促发展。
股东们首次正式确定了他们的纲领及目标:短期内,要尽可能提升工业技术、发展各类产业,壮大国力;中期内,要解除蒙元的威胁、收复失地甚至一统全国;长期来看,则要将华夏文明扩散至整个世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体大会之下又设立各种机构,以具体实施权力及贯彻股东们的意志。
一、管委会
原先的管委会大包大揽,几乎对东海人的所有事务都由管辖权。改制后,它将精简或者说进化成专业的行政机构,负责“东海国”这个政治实体的税收、官僚管理、行政、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维持治安等工作。
虽然管委会的职权有所精简,但随着国土规模的扩大和行政力量的培育,总体实力实际上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增长了,仍然是东海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管理委员们的产生机制和之前类似,全体大会指定首席,首席指名管委,管委担任各部部长。只不过每届任职年限从三年增长到了四年,而且长期来看,以后的首席选举恐怕不再依赖个人魅力,而更看派系实力。部长之外的股东在管委会体系中按照特长和能力任职,不受管委变更的影响。其余公务员则通过考试入职、经绩效考核晋升。
基层治理方面,州改郡方案顺利通过,管委会将国土划分为八郡,在各郡设立“分管会”,负责当地治理,并在实干中培养和磨练人才,为未来的横向和纵向扩张进行储备。
二、东海商社
“东海商社”这个实体在过去同样是个宽泛的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全体东海人构成的总体。改制后,它将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商社”,用于管理股东们拥有的资金和产业。
原本由管委会统一领导的各工商产业,包括前阵子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乙类项目,将被完全拆分出来,新成立大大小小可能有几十上百个独立的企业,彼此自负盈亏独立运营,但由东海商社持有股权,进行必要的协调。
东海商社仍然挂着“东海”的名字,实际上也是因为它才是被股东们真正掌握的力量。
管委会虽然上下结构严密,但毕竟是由人组成的,有人就有自己的私心,将来这个机构越庞大、组织越完善、人数越多,就越容易独立运行起来,越容易抵御外部的干涉,自然也包括上面的干涉。现在的这个小规模管委会是由股东们一手建立的,自然不是问题,但若几十年过去了,人都换了几代,股东的创业权威消退,官吏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那还能像现在这般好说话吗?
而东海商社虽然组织更松散,却始终是在“钱”这个指挥棒下工作的,钱可比人心好掌握多了。
三、金融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钱”的掌握,全体大会准备发展独立的金融体系,并设置了直属的金融管理机构。
在最新规划中,东海金融体系将分为三部分:东海资产管理公司、东海联合储备局和商业银行。
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将成立一家新的、由全体大会所有的“东海资产管理公司”,隶属于东海商社,专注于管理理论上归属全体股东所有的贵金属资产。原先由财政部管理的贵金属,以及每年东海商社结余的利润,将全部划归东海资产管理公司所有。该公司将视情况,在新成立的各家商业银行开设储蓄账户,将这些资产存入其中,为这些银行提供最初的基础存款,并收取相应的利息,实现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财政部将不再持有大量财产,只拥有一个小而灵活的账户,根据每年的财政收入量入为出。
各商业银行主要由股东牵头成立,此后也会接纳经过审核的民间银行。它们将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吸纳存款、发行银行储蓄券、放出贷款,视情况也会开放金融投资业务,同时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社会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繁荣。
东海联合储备局将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金属铸币,规定各商业银行必须向它存入一定数额的准备金,储蓄券的发行也必须接受它的监管。它将监控经济的运行情况,调节金融系统的数据,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显而易见,这必将是未来东海体系中的擎天一柱,孔嘉谊对这个职位